不設防的便利之下,潛藏的危機

內容介紹

雖然隨時都能自由徜徉於浩瀚的資訊之洋,但你可曾理性權衡過,便利的代價是什麼?「電子郵件」讓我們可以在彈指之間完成訊息的交換,但也協助了病毒的傳播。「網路購物」的方便成為非法人士覬覦的目標,產生了「網路釣魚」的詐騙手法。開設「部落格」可在世界的一角為自己發聲,卻也可能難以掌控公開發言引起的爭端,甚至因情緒性的發言而觸法。「社交網路」服務網站促進與朋友間的互動,竟成為歹徒蒐集個人資料的天堂。「全球資訊網」的技術讓知識的傳播更容易,卻助長了網路色情的發展。網際網路的技術,可以是知識傳播的媒介,也可能應用在各式非法網站的建置。隨著網路發展所興起的科技犯罪,便是我們所需面對的課題,藉由網路而生的許多方便,誘發犯罪叢生。例如成長快速的電子商務,網路購物、網路銀行、網路拍賣等虛擬交易中,消費者只要輸入帳號、密碼、信用卡卡號等資訊,便可進行金融交易,無需親自到實體店面。龐大的消費者,成為非法人士覬覦的目標。國際間層出不窮的網路詐騙中,透過詐騙網站與誘騙郵件的「網路釣魚」,是非法人士最常使用的一種手法。歹徒製作與知名網站相仿、幾可亂真的假網站,發送偽造的電子郵件,
偽裝成某銀行或重要入口網站,如假借土地銀行「landbank」之名行騙改造成「1andbank」
(前者為「L的小寫l」,後者為「阿拉伯數字1」)。詐騙信件則以使用者帳號有問題、
提醒更換密碼、帳號驗證、系統更新、贈送禮物等,防不勝防的各式恐嚇與利誘,
誘騙使用者登入假網站以獲取其資訊。由於製作釣魚網站與發送釣魚垃圾郵件都相當容易,
而且使用者不易察覺,因此成為網路犯罪的大宗,造成大量金融損失。
還有另一種經常發生在個人身上的金融犯罪手法。例如銀行帳戶出現一筆不明消費,
而買受人的身分竟是本人,很可能是身分被盜竊了。想像一下,若是出現與你擁有一模一樣身分的人,
姓名、身分證字號、出生年月日、電話、信用卡號碼、印章、簽名、指紋等,這些代表自己的資訊,
卻有另一個人正使用著, 會是怎樣的情景?在數位生活下,身分是虛擬的,我們靠著帳號、
密碼或者一串數碼,用以證明身分,所以當身分遭他人竊用,甚至有詐騙取財、申請或盜刷信用卡、
貸款、毀謗他人等犯罪行為時,根本無法判斷「虛擬身分」所代表的人是真是假。由於網路的匿名性,
加上許多人缺乏個人資料保護的概念,尤其是在社交網路服務網站,容易成為犯罪者蒐集個人資料的平臺。
另一方面,近期成為網友制裁利器的「人肉搜索」,藉由為數眾多的網友,對新聞事件主角或特定對象、
事件進行資訊蒐集比對,試圖找出真相或個人資料。群眾在網路時代有了具體的力量,
但這樣的力量究竟伸張了正義還是侵害隱私,
頗有爭議,有時更淪為有心人士炒作知名度的手段。
| Englis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