資安的基礎,在於對機密資訊的敏感意識

內容介紹

「密碼學」在現今數位時代的運用看似新穎,卻其實是一門歷久彌新的有趣學問。
早在中國周朝的兵書《六韜.龍韜》中,便已運用密碼作為軍事通訊的方法與策略,
例如陰符與陰書。古羅馬時期,凱薩也將密碼運用於軍事通訊中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
密碼也沒有缺席,英格瑪密碼機的破解,成為最後聯軍勝利的關鍵。我們可以說:密碼演變的過程,
見證了人類文明與科技的進步。而在生活中,所謂「商場如戰場」,
能多掌握一些情資,也就多一分人際相處及致勝的籌碼,社會生存法則即是「變」與「通」,
密碼的概念無所不在。

拜科技進步之賜,我們隨時可以不受時間、空間限制遨遊網路世界:網購、收發e-mail、用Line聊天、
使用Facebook、Instagram……但在使用網路的同時,我們是否有所警覺:網路真的這麼安全嗎?
沒有人會希望自己的隱私遭人窺探,這正是政府制定「個人資料保護法」的目的。
網路是一個公開且開放的空間,資料的傳遞過程,
其實有相當的風險,這也是資訊安全如此受到企業及政府部門重視的原因,資安認證標準「ISO 27001」
更是這幾年來的當紅炸子雞,而資訊安全的基礎,正是「密碼學」。現今智慧型手機日漸普遍,
不論達官貴人或市井小民皆能「人手一機」,人人都能輕易運用到的螢幕鎖定圖形鎖及喚醒密碼,
就是密碼學的延伸利用。表面上,密碼只是一門加、解密的技術而已,但其真正的精神,
是對於機密資訊的敏感意識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「資安意識」。
也許有人會問:「我們需要了解『密碼』嗎?為什麼要學呢?對生活有什麼幫助嗎?」
正如「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」,科技進步,犯罪手法也在進步。舉例來說,LINE及Facebook
確實豐富了我們的生活。數十年未連絡的同學、故舊,失散已久的親朋好友,
都能重新取得聯繫,Facebook甚至利用其特有的演算法,不斷以「你可能認識的朋友」
主動為使用者提供擴張人際網絡的名單。某程度而言,Facebook所形成的社群網路關係,
驗證了「六度分隔理論」的真實性(即平均只需要五個中間人,就能與世上任何一人認識)。
而LINE更可說是中老年人接觸智慧型手機的第一個APP(應用程式),
LINE可愛的貼圖、免費的語音通話及訊息同步功能,不知讓多少婆婆媽媽、
少男少女為之瘋狂著迷。在MSN、Yahoo Messenger流行的年代,
曾有句話是「No MSN, No Friends」,而在 MSN 中止服務、
Yahoo Messenger式微的今天,LINE 行動通訊軟體霸主的地位可說是難以撼動。
但光鮮亮麗的背後,隨處可見各類負面新聞:「LINE 詐騙猖獗,今年詐欺案暴增五成」
網頁連結、「別點!『騙』臉書帳號遭檢舉,盜取個人資料」網頁連結
在在證明了現今使用者資安意識的不足,財物及名譽上受損害的案件層出不窮。享受便利之餘,
反而嚴重犧牲基本的個人隱私及財產安全,卻很少人理解到,只需要對「密碼」這道安全防線有所意識,
其實就能更理性運用網路、科技的帶來的好處。

| English